一座城,一首诗丨属于你城市的诗词是哪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经常游历天下增长见识,也因此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众多动人的诗篇,给城市做了最好的代言。
一城一景一诗词,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不妨看看,属于你城市的诗词是哪一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长安古意(节选)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
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
凰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
一群娇尾共啼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长沙
——汪元量
洞庭过了浪犹高,河伯欣然止怒涛。
傍岸买鱼仍问米,登楼呼酒更持螯。
湘汀暮雨幽兰溼,野渡寒风古树号。
诗到巴陵吟不得,屈原千古有离骚。
题金陵津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滕王阁赋(节选)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福州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沂水春波
——任文献
马逐芳春草路芊,胜游应说到沂川。
和风软泛桃花浪,暖气轻浮丽日天。
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湔。
追思点瑟当年事,吟咏归来兴浩然。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昆明行记
——佚名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鹧鸪天(节选)
——朱敦儒
极目江湖水浸云。不堪回首洛阳春。
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
泸洲(其一)
——张问陶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洲好,十指寒香给客橙。
客有询济南风景者
——王苹
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
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
广州江中作
——张说
去国年方晏,愁心转不堪。
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登邕州城
——陶弼
夜半孤城百尺台,乱虫声里一樽开。
忧边日绕南云下,恋阙心随北斗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桂林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看了这么多的一城一诗,
是不是已沉醉?
一城一景一诗词,
堪称最美的中国城市名片,
值得收藏!
来源:图文来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